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16章 伏尼契手稿

在1912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,美国珍本书商威尔弗雷德·伏尼契,在罗马附近的一所耶稣会大学图书馆地下室里,进行着他日常的寻宝之旅。就在灰尘与岁月交织的角落里,他竟意外地撞见了他一生中最不可思议的发现——一本厚达230多页、散发着神秘气息的手稿。

这本手稿的字体奇特得令人咋舌,仿佛是从另一个星球飘来的文字。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,其中还夹杂着各种奇异的图片,有栩栩如生的植物、令人惊叹的天体,甚至还有那些身姿曼妙、仿佛刚刚出浴的美女。伏尼契的眼睛立刻瞪得像铜铃一般,心中暗自感叹: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新发现!

尽管手稿的外观让人联想到中世纪炼金术士或草药医生的参考书,但上面的文字却像是用密码写成的。通过插图中的发型等特征,伏尼契推测这本书的制作时间应该在1470年到1500年之间。而手稿上那17世纪的字母则揭示了一个更为惊人的事实——这份手稿在1586年曾被神圣罗马帝国的鲁道夫二世收入囊中。

然而,自1600年代以来,至少有十位学者曾试图揭开这份手稿的神秘面纱,却都无功而返。手稿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,直到被伏尼契发现才重见天日。

为了揭开这份手稿的秘密,伏尼契不惜重金请来了当时顶尖的密码学家。然而,无论他们如何努力,这份手稿的文字似乎与任何已知的密码语言都对不上号。90年来,世界各地的译码专家纷纷加入这场解密大战,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。

如今,这份被称为“伏尼契文”的手稿仍然是个谜。一连串的失败让伏尼契手稿在密码术的历史中成为了传说中的圣杯,让人怀疑它是否真的有内容可供破解。或许伏尼契文根本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乱码,或许这本手稿只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。

不过,无论如何,这份手稿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。如今,它静静地躺在美国耶鲁大学贝内克珍本书与手稿图书馆中,等待着未来的某一天,或许有人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。

在古老的书房里,一张泛黄的手稿静静地躺在角落里。它的段落向右倾斜,不对称得就像是醉汉走路,但正是这种不对称,让我们得以推断出文字是从左至右流淌的。手稿上,没有常见的标点符号来打断文字的流畅,但字迹间的窄窄分隔,却像是无声的休止符,告诉我们每一个字都是精心雕琢。

誊写员的手似乎与文字有着深厚的默契,字迹流畅而整齐,仿佛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,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